当前位置: 首页 > 在馆生活 > 武馆动态

腊月二十八 | 武术馆师生一起贴窗花、蒸馍头 “蒸”出年滋味

时间:2021-02-10作者:

 

 

 

  腊月至  年味现

春节过年的传统习俗是中国人最有仪式的时刻。 

旧岁近暮,岁月新启,随着春节脚步的临近,新年的氛围,越来越浓。

传统的年俗里,有说不完的故事,道不尽的风情。除旧佈新,迎禧接福,热闹喜庆,年味浓郁,凝聚着是中华文明的历史文化精华。

腊月二十八习俗 | 蒸馒头 贴花花

 

腊月廿八指中国农历年十二月(又称腊月)二十八的俗称;中国春节传统习俗之一。腊月二十八的中国民谣有"腊月二十八,把面发"、"腊月二十八,打糕蒸馍贴花花"。中国民间风俗传统到了农历的腊月二十八无论是发面还是做馍,各家各户要开始准备主食过年。

各地风俗有所不同,如山东、河北、河南三省交界处的地区、安徽省宿松与太湖交界之处的地方有许多姓的人家是在腊月二十八过年。
腊月二十六、腊月二十七准备了过年要吃的肉类,到了二十八这天,就该准备面食了。在过去社会发展低下,还没有现代比较方便的发酵粉,普通的面提前几天多做好了容易坏,只有发面不爱坏,于是二十八这天就发面,准备正月初一到初五的主食,同时,这也是因为旧俗认为初一到初五期间不能动火蒸馒头的缘故。

腊月二十八除了要发面以外,还要"贴花花"也就是贴年画、贴春联和贴窗花。其中贴春联的习俗源于古代的"桃符"。古人以桃木为辟邪之木,《典术》曰:"桃者,五木之精也,故压伏邪气者也。" 到了五代时,后蜀君主孟昶雅好文学,他每年都命人题写桃符,成为后世春联之滥觞,而题写于桃符上的"新年纳余庆,嘉节号长春",便成为有记载的中国历史上第一副"春联"。

后来,随着造纸术的问世,才出现了以红纸代替桃木的张贴春联的习俗。家家户户在屋门上、墙壁上、门楣上贴上大大小小的"福"字。寄托对幸福生活的向往,对美好未来的祝愿。

 


 

腊月二十八 · 武术馆师生一起发面蒸馒头

 

 

中国民间风俗传统到了农历的腊月二十八无论是发面还是做馍,各家各户都要开始准备主食过年了。

玄门武术馆全体师生今天也开始准备过年的面食了。馒头“蒸”出年滋味,孩子们自己动手做的包子馒头肯定别有味道。

为了喜迎新春,弘扬和传承民俗文化,营造文明祥和、喜庆团圆的节日气氛,武术馆师父们带着传承班的孩子从腊月二十三开始学习体验民间传统习俗。

发面蒸年馍在农村是需要请“能手”来帮忙的,今天在师父的指导下,揉面的、捏花的、蒸治的各有分工,让孩子们亲自动手。经过几个小时的努力,一个个造型各异、栩栩如生的年花馍也做好了,年馍的出笼也预示着新年的到来。

 

 

 

挂灯笼贴窗花,每年的除夕节前后,人们都贴起窗花,挂起象征团圆意义的红灯笼,来营造一种喜庆的氛围。

随着造纸术的问世,才出现了以红纸代替桃木的张贴春联的习俗。家家户户在屋门上、墙壁上、门楣上贴上大大小小的"福"字。寄托对幸福生活的向往,对美好未来的祝愿。

中国的灯笼又统称为灯彩,起源于1800多年前的西汉时期,除夕之夜守岁,门口挂着红灯笼,堂屋燃着熊熊的红火,点着蜡烛或油灯,一家人围桌而谈。

 

 

玄门武术馆的孩子们,通过参与传统习俗中的活动,也学习了很多知识和文化,中国传统文化是我们民族历史上道德传承、各种文化思想、精神观念形态的总体。孩子们从小学习传统文化教育,对以后成长的路上筑牢民族文化自信,具有重要意义。

 

 

友情链接: 十堰网站建设